内核,其实指的是物体中象核的部分。借指主要内容,实质。在计算机的世界里,内核是指精心设计的、能实现现代os最基本的核心功能的部分。
内,即内在。
核,即核心。
我们现在说内核,其实归根结底说的是一个人的核心,就是那个哲学的终极命题:我是谁,我要去往何处?用现在最多频的词汇来形容就是:个人品牌。
“一个人的核心就是他的价值观。价值观决定个人喜欢什么,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,个人的发展方向。”
我相信,只要是常用微信的人,应该都会听到过这个词:个人品牌。好像一夜之间,所有人都开始在说个人品牌的事,然而个人品牌究竟是什么,我们似乎还摸不清头脑。我想,这里面的关键,就在于我们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内核。
我们擅长什么?
我们对什么感兴趣?
托马斯•希伯尔说:
在这世上,内在的觉察觉醒比事业的成功更重要。
我们之所以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内核,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聚集于“内”。我们的身体、心理、行动都在向外看,我们过于关注外在世界,因而当被人问到以上问题的时候,我们百思不得其解。我们不断地被外在的声音与奖励所驱动,但那不是我们“想做”和“愿意做”,只是我们“需要做”“不得不做”。
他们觉得我适合干这个。
领导说我应该转岗。
家人说我应该要稳定一点。
当我们的所有行为,都是因为“他们说”,那我们永远无法找到内核。我们只能在一个看似稳定的岗位燃烧生命,等到变革的时代来临,我们就只能被迫失业。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面临的残酷的事实。
时代抛弃你的时代,连声招呼都不会打。
21世纪经济报道有一篇文章里引用过关于盛大总裁陈天桥的故事,我在此也延用一下:
“记得2000年,我决定引进《传奇》,测试的时候,也是玩到不可自拔。
有一天我突然跟我太太说,从昨天到今天玩了个通宵,让自己级别涨了两级,然后发现我砍出去这把刀,只是多加了一道白光而已。我记得这个刀法叫做半月刀法。
我说,难道我们玩游戏追求的就是这么一道白光么?
当我认识到我在虚拟世界努力奋斗所获得的,不过就是美工在上面给你加的一道白光以后,我就把这个游戏给删掉了。
在36岁生了一场病后,我突然意识到,我人生的这场游戏,获得的名誉、地位、金钱,不过就是半月刀法上面的那道白光,我为我的名誉去争取、去辩解,为金钱去努力去奋斗,和玩这个游戏有什么区别?
所以36岁以后,我就离开了CEO的位置,离开了给我荣誉的环境,出售了给我带来财富的公司,我希望去寻找这道白光背后的东西。”
如果我们希望找到自己的内核,我们也需要去找白光背后的东西。
我看到了一篇文章,是关于如何解放硬件内核的,然而我思来想去,觉得这个“使用指南”,放在我们个人身上也同样适用。
硬件加速器的使用模型主要是四类:直接替代、 FIRA/IIRA改进、拆分任务和数据流水线。
换作我们可以理解的话来说,就是——调整目标、不断迭代、拆分目标,以及清单革命。
这里有个假设前提: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。
你找准了目标,但它不是终点。它仍然是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,可能被调整乃至直接颠覆的。
因此,不断迭代,是现代人的使命。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,无论是铁饭碗,还是X二代。
而要达成使命,非拆分任务不可。直到将它拆解得足够详细,拆分到可执行的地步。
就像拼图一样,把一个个小拼图拼起来,就是我们的大目标。
举例——
目标:我想瘦10斤。
拆解:每月瘦一斤。
继续拆解:每天早上跑步20分钟。
再拆解:晚上不吃夜宵。
再拆解:每顿至少吃一份蔬菜。
……
把目标变成一项项可完成、可检测的小目标,这样的目标比“我要瘦成一道闪电”的目标,容易实现多了。同时,这样的目标在一开始也不应该过于艰难,就像长跑比赛一样,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,不要用力过猛,只要保持在队伍中上游就可以了,积蓄好力量慢慢发力,到最后冲向终点的时候拼尽全力。否则一开始用力过猛,很容易跑着跑着就跑不动了。
目标的执行,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。最有效的工具是:清单。
樊登讲过一本书,名字叫做:清单革命。
在讲解的时候,他讲过一个故事:
一个孩子在冰水里泡了半小时且无呼吸,大医院看来都抢救不了。结果一个小镇医院把她抢救了回来。
原来这个地方经常有这样的患者发生,而把一个淹在水里的人救过来,需要2000多个步骤,其中任何一个步骤出错,都有可能失去一条人命。因此他们写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清单,一旦遇到这个情况,每个部门都要同时协调,去执行自己的清单,这样才能极高效地完成抢救。
清单的威力如此巨大。
我们希望高效做事,也可以借鉴清单的做法:
简单至上;
以人为本;
持续改善。
人生不在于开始多少计划,而在于完成多少事情。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,掩盖战略上的懒惰。在战略上偷的懒,以后我们需要加倍偿还。
共勉。
作者简介:果果酱,教育学硕士,80后在职宝妈。
让爱流淌,让心发声~❤️
欢迎加入007社群,和我一起用写作的方式和自己对话,去链接他人,去打造自己的影响力!
0条大神的评论